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情感的凝练,是灵魂的共鸣。4月9日,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,“诗韵传情——从创作到表达的诗意之旅”培训班圆满举行,为人文学院240余名学生带来一场诗意的文化盛宴。本次培训旨在打破传统文学教育的单向灌输,让更多的大学生掌握诗歌的意象构建、语言锤炼、情感表达等技巧,激发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
理论与实践并重,解锁诗歌创作密码
培训班首场课程由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、知名作家邹慧萍教授主讲《我们一起学作诗》。她以“诗歌创作基础”为核心,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诗的特点,深入解析了意象构建、语言锤炼与情感表达的技巧。邹教授引用朱光潜“诗是情绪的产物”的观点,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灵感,并通过《金黄的稻束》《一棵开花的树》等经典作品,剖析诗歌的“根情、苗言、华声、实义”。邹老师逐句解析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,展现诗人如何以“赋”直抒胸臆,以“比”激活想象,以“兴”勾连意象,最终让康桥的云彩、星辉与笙箫交织成流动的情感宇宙。
声情并茂,舞台表达赋能诗意
《朗诵技巧与舞台表达》由资深朗诵家薄祥麟老师担纲。他从发声训练、情感传递到肢体语言设计,全方位指导学生如何让文字“在声音中绽放”。通过《沁园春·雪》《将进酒》等作品的示范朗诵,薄老师生动展示了呼吸控制、语调起伏与手势眼神的配合技巧。薄老师强调:“朗诵不仅是技巧的运用,更是对作品灵魂的共鸣。”学员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,朗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,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,是对诗歌意境的再创造。通过舞台表达,学员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朗诵能力,更在朗诵中体会到了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。
以文化人,培育校园诗意土壤
本次培训打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,采用“专家讲授+作品互评+实践演练”的创新形式。在“原创作品评鉴”环节,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诗作,邹慧萍教授逐一点评,从语言美感到思想深度提出优化建议。
展望未来,诗情并茂
在培训总结中,院长王建全指出,诗歌作为自然之美的艺术载体,其创作与演绎既是科学也是艺术。他强调,文学类专业学子通过系统学习创作规律、朗诵技巧及舞台表现力,将实现从诗歌爱好者到创作者、演绎者的跨越式成长。期待学子们以文字承载诗意,以声韵传递情感,在锤炼"笔尖流淌文字,舞台绽放声音"的双重修养中,书写诗意人生的华彩篇章。
此次培训不仅为学子们打开了诗歌创作与朗诵的艺术之门,更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传统文化注入了青春的活力,让诗韵之美在校园中生生不息。
文稿来源|史涵韬
照片来源|左家琪 马欣怡
版权所有: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
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